怀念旧版
校友之家
English
江苏开放大学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197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通讯录
市县开放大学
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
理念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
机构设置
教学部门
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环境生态学院
设计学院
艺术学院
教育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
老年发展学院
国开分部教学管理中心(燎原学校)
职能部门
学校办公室
纪检监察机构
巡察办
党委组织部(党校)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统战部、机关党委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工处
党委保卫部、保卫处
发展规划处
财务处(结算中心)
审计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社会教育处
数字化建设中心
招生工作处
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后勤管理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基本建设处(新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处
工会
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院
老年文化与艺术研究所
健康养生研究所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
图书馆
资源建设中心
学历教育
本科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环境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艺术教育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环境科学
学前教育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工程造价
土木工程
风景园林
公共事业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
表演
跨境电子商务
视觉传达设计
商务英语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
影视摄影与制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机器人工程
数字媒体艺术
知识产权
思想政治教育
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城乡规划
环境设计
植物科学与技术
农林经济管理
物联网工程
工艺美术
专科
大数据与会计
工商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
软件技术
人物形象设计(定向招生)
戏曲表演(定向招生)
电子商务
中文
摄影与摄像艺术
休闲体育
连锁经营与管理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无人机应用技术
社会教育
老年教育
江苏老年开放大学
江苏老年教育网
招生服务
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终身教育研究杂志
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
学分银行
公共服务
校历
融合门户
月明在线
招标公告
图书馆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报告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2025/04/11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乡村振兴学院研究团队在拉萨合作项目中取得多项甘蓝型油菜研究成果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2025/03/10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商学院教师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2025/03/04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荐读 | 校长丁荣余: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2025/03/04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乡村振兴学院揭示大豆抗盐、干旱胁迫关键基因及作用机制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2025/02/19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培育新突破———“轻盈铠甲”破解深海难题: 大二学生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发表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2025/02/19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乡村振兴学院新研究发现高效降解消毒剂PCMX的微生物菌株及解毒机制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2025/01/08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大量富含磷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水生环境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养分,有效的磷酸盐回收也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所必需的。目前用于磷酸盐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吸附法、膜分离法和沉淀法。其中,吸附法操作简单、药剂用量小、去除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发具有高效磷酸盐选择性的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环境生态学院教师吴珂及其团队依托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水环境治理低碳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以金属有机框架MOF-5为模板,合成了具有分层孔的HUiO-66-NH2(X)。结果表明,HUiO-66-NH2(X)既保留了UiO-66-NH2微孔结构的完整性,还富含中孔。高模板含量添加的HUiO-66-NH2(X)(HUiO-66-NH2-HTC)对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达到226.7mg/g,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吸附剂。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HUiO-66-NH2-HTC仍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磷酸盐的吸附机制涉及Zr球内络合物的形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对于开发具有分层孔的MOF吸附剂具有重
环境生态学院在水体磷酸盐去除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大量富含磷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水生环境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养分,有效的磷酸盐回收也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所必需的。目前用于磷酸盐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吸附法、膜分离法和沉淀法。其中,吸附法操作简单、药剂用量小、去除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发具有高效磷酸盐选择性的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环境生态学院教师吴珂及其团队依托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水环境治理低碳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以金属有机框架MOF-5为模板,合成了具有分层孔的HUiO-66-NH2(X)。结果表明,HUiO-66-NH2(X)既保留了UiO-66-NH2微孔结构的完整性,还富含中孔。高模板含量添加的HUiO-66-NH2(X)(HUiO-66-NH2-HTC)对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达到226.7mg/g,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吸附剂。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HUiO-66-NH2-HTC仍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磷酸盐的吸附机制涉及Zr球内络合物的形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对于开发具有分层孔的MOF吸附剂具有重
2024/12/30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文公布2024年大豆油料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结果,由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指导的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大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菜丰产方入选全国高产典型案例,以亩产311.3公斤的佳绩荣膺全国冬油菜稻油轮作模式高产第三名。据悉,该单产水平为南京地区油菜种植的历史新高。全国油菜高产典型案例名单受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委托,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承担了2023年六合区部级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项目技术支撑全程服务工作,负责在该区打造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百亩田”20个、“千亩方”5个,示范面积7100亩,通过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实现油菜单产达200公斤/亩以上,辐射带动全区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学院团队开展田间调研该项目以单产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田间调查、土壤检测、主推品种确定、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培训、技术规程编制应用等措施,示范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稻油接茬技术、合理密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抗逆调控技术、农机装备等,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丘陵地区稻茬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带动效果,有效推进
全国第三: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指导南京油菜单产创历史新高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文公布2024年大豆油料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结果,由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指导的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大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菜丰产方入选全国高产典型案例,以亩产311.3公斤的佳绩荣膺全国冬油菜稻油轮作模式高产第三名。据悉,该单产水平为南京地区油菜种植的历史新高。全国油菜高产典型案例名单受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委托,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承担了2023年六合区部级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项目技术支撑全程服务工作,负责在该区打造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百亩田”20个、“千亩方”5个,示范面积7100亩,通过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实现油菜单产达200公斤/亩以上,辐射带动全区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学院团队开展田间调研该项目以单产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田间调查、土壤检测、主推品种确定、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培训、技术规程编制应用等措施,示范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稻油接茬技术、合理密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抗逆调控技术、农机装备等,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丘陵地区稻茬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带动效果,有效推进
2024/12/12
12月10日,第七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在安徽省芜湖市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发明协会、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以及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成长。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和深入的交流。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我校环境生态学院的参赛项目《智能化退役锂电池低碳绿色回收系统》荣获三等奖。该项目由环境生态学院的姜龙杰老师及其学院学生季楚杭、陈康共同研发。项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及“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需求,基于环境科学原理,通过与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跨学科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退役锂电池绿色回收的新路径。此次大赛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实力,提高了我校的行业知名度,也为环境生态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会上学生们认真聆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天津市高校校友会科技经济融合研究会理事长郑炜等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投身科研和
喜报:环境生态学院在第七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12月10日,第七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在安徽省芜湖市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发明协会、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以及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成长。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和深入的交流。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我校环境生态学院的参赛项目《智能化退役锂电池低碳绿色回收系统》荣获三等奖。该项目由环境生态学院的姜龙杰老师及其学院学生季楚杭、陈康共同研发。项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及“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需求,基于环境科学原理,通过与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跨学科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退役锂电池绿色回收的新路径。此次大赛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实力,提高了我校的行业知名度,也为环境生态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会上学生们认真聆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天津市高校校友会科技经济融合研究会理事长郑炜等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投身科研和
乡村振兴学院研究团队在拉萨合作项目中取得多项甘蓝型油菜研究成果
2025-04-11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查看详情
商学院教师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2025-03-10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查看详情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荐读 | 校长丁荣余: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2025-03-04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学院揭示大豆抗盐、干旱胁迫关键基因及作用机制
2025-03-04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查看详情
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培育新突破———“轻盈铠甲”破解深海难题: 大二学生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发表
2025-02-19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学院新研究发现高效降解消毒剂PCMX的微生物菌株及解毒机制
2025-02-19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查看详情
环境生态学院在水体磷酸盐去除方面取得进展
2025-01-08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大量富含磷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水生环境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养分,有效的磷酸盐回收也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所必需的。目前用于磷酸盐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吸附法、膜分离法和沉淀法。其中,吸附法操作简单、药剂用量小、去除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发具有高效磷酸盐选择性的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环境生态学院教师吴珂及其团队依托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水环境治理低碳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以金属有机框架MOF-5为模板,合成了具有分层孔的HUiO-66-NH2(X)。结果表明,HUiO-66-NH2(X)既保留了UiO-66-NH2微孔结构的完整性,还富含中孔。高模板含量添加的HUiO-66-NH2(X)(HUiO-66-NH2-HTC)对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达到226.7mg/g,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吸附剂。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HUiO-66-NH2-HTC仍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磷酸盐的吸附机制涉及Zr球内络合物的形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对于开发具有分层孔的MOF吸附剂具有重
查看详情
全国第三: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指导南京油菜单产创历史新高
2024-12-30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文公布2024年大豆油料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结果,由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指导的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大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菜丰产方入选全国高产典型案例,以亩产311.3公斤的佳绩荣膺全国冬油菜稻油轮作模式高产第三名。据悉,该单产水平为南京地区油菜种植的历史新高。全国油菜高产典型案例名单受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委托,乡村振兴学院团队承担了2023年六合区部级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项目技术支撑全程服务工作,负责在该区打造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百亩田”20个、“千亩方”5个,示范面积7100亩,通过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实现油菜单产达200公斤/亩以上,辐射带动全区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学院团队开展田间调研该项目以单产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田间调查、土壤检测、主推品种确定、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培训、技术规程编制应用等措施,示范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稻油接茬技术、合理密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抗逆调控技术、农机装备等,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丘陵地区稻茬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带动效果,有效推进
查看详情
喜报:环境生态学院在第七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2024-12-12
12月10日,第七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在安徽省芜湖市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发明协会、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以及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成长。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和深入的交流。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我校环境生态学院的参赛项目《智能化退役锂电池低碳绿色回收系统》荣获三等奖。该项目由环境生态学院的姜龙杰老师及其学院学生季楚杭、陈康共同研发。项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及“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需求,基于环境科学原理,通过与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跨学科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退役锂电池绿色回收的新路径。此次大赛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实力,提高了我校的行业知名度,也为环境生态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会上学生们认真聆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天津市高校校友会科技经济融合研究会理事长郑炜等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投身科研和
查看详情
每页
9
记录
总共
30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4
跳转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