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

乡村振兴学院揭示大豆抗盐、干旱胁迫关键基因及作用机制​
时间:2025-03-04浏览次数:221作者:
打印PDF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

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

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

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

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139个kinesin基因,其中GmKIN114GmKIN102GmKIN109GmKIN99在盐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定量荧光PCR及转基因酵母实验证明,GmKIN114等基因可增强盐耐受性大豆发状根统进一步证实其调控盐胁迫下细胞稳态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大豆kinesin基因家族的组成、盐胁迫响应模式及功能潜力,为培育耐盐大豆品种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5020275)发表在Agronomy-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

上述两项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功能验证及分子机制解析,系统阐明了大豆中关键抗逆基因的调控网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农业挑战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01806)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230980)的支持。

乡村振兴学院未来将继续深化作物抗逆性研究,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文:靳婷;审核:汪洋、袁灿生)


上一篇:下一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