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校友之家
English
江苏开放大学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197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通讯录
市县开放大学
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
理念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
机构设置
教学部门
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环境生态学院
设计学院
艺术学院
教育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
老年发展学院
国开分部教学管理中心(燎原学校)
职能部门
学校办公室
纪检监察机构
巡察办
党委组织部(党校)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统战部、机关党委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工处
党委保卫部、保卫处
发展规划处
财务处(结算中心)
审计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社会教育处
数字化建设中心
招生工作处
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后勤管理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基本建设处(新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处
工会
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院
老年文化与艺术研究所
健康养生研究所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
图书馆
资源建设中心
学历教育
本科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环境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艺术教育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环境科学
学前教育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工程造价
土木工程
风景园林
公共事业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
表演
跨境电子商务
视觉传达设计
商务英语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
影视摄影与制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机器人工程
数字媒体艺术
知识产权
思想政治教育
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城乡规划
环境设计
植物科学与技术
农林经济管理
专科
大数据与会计
工商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
软件技术
人物形象设计(定向招生)
戏曲表演(定向招生)
电子商务
中文
摄影与摄像艺术
休闲体育
连锁经营与管理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无人机应用技术
社会教育
老年教育
江苏老年开放大学
江苏老年教育网
招生服务
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终身教育研究杂志
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
学分银行
公共服务
校历
融合门户
月明在线
招标公告
图书馆
书记/校长信箱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报告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2025/05/06
近日,我校党委书记、校长丁荣余在《群众》(决策资讯版)2025年第8期发表题为《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文章,该文从把握新农人培育的时代价值、认清新农人培育的时代挑战、扛起新农人培育的时代职责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构建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举措,提出了务实做好“教”和“培”的文章、用心做好“育”和“留”的文章、精准做好“帮”和“扶”的文章等新对策,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以下为链接和全文:链接: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2025年第8期-群众网 (qunzh.com)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丁荣余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中,新农人培育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江苏以培育“情怀深、技术精、经营强、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为抓手,破解传统人才与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聚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激活、产业融合和数智应用,推动智能装备、绿色技术、品牌建设等领域的示范升级,形成科技驱动、资本集约、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和美乡村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打造出科技赋能
《群众》杂志 | 丁荣余: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
近日,我校党委书记、校长丁荣余在《群众》(决策资讯版)2025年第8期发表题为《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文章,该文从把握新农人培育的时代价值、认清新农人培育的时代挑战、扛起新农人培育的时代职责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构建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举措,提出了务实做好“教”和“培”的文章、用心做好“育”和“留”的文章、精准做好“帮”和“扶”的文章等新对策,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以下为链接和全文:链接: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2025年第8期-群众网 (qunzh.com)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丁荣余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中,新农人培育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江苏以培育“情怀深、技术精、经营强、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为抓手,破解传统人才与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聚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激活、产业融合和数智应用,推动智能装备、绿色技术、品牌建设等领域的示范升级,形成科技驱动、资本集约、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和美乡村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打造出科技赋能
2025/05/13
传统手性超材料在实现多波段可调谐不对称传输(Asymmetric Transmission,AT)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由于其结构大多基于刚性基底,难以实现动态调整,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中。近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陆梦佳及合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的手性超材料。该设计巧妙地利用J形和F形金图案构建三维手性结构,并借助PDMS的柔性特性,实现了通过拉伸变形对共振波长的动态可调谐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了高达51.89%、37.72%和28.91%的AT值,并展现出7875 nm/RIU、3375 nm/RIU和1625 nm/RIU的高折射率灵敏度,为高精度折射率传感提供了一种新方案。(a)结构示意图;(b)透射谱;(c)AT值;(d)和(e)折射率传感结果该研究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科研团队开展,该团队由8位青年博士领衔,重点攻关光通信、量子通信、飞行器制造等前沿方向。相关研究进展以《Tunable multiband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based on flexible chir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在手性超材料不对称传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手性超材料在实现多波段可调谐不对称传输(Asymmetric Transmission,AT)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由于其结构大多基于刚性基底,难以实现动态调整,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中。近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陆梦佳及合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的手性超材料。该设计巧妙地利用J形和F形金图案构建三维手性结构,并借助PDMS的柔性特性,实现了通过拉伸变形对共振波长的动态可调谐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了高达51.89%、37.72%和28.91%的AT值,并展现出7875 nm/RIU、3375 nm/RIU和1625 nm/RIU的高折射率灵敏度,为高精度折射率传感提供了一种新方案。(a)结构示意图;(b)透射谱;(c)AT值;(d)和(e)折射率传感结果该研究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科研团队开展,该团队由8位青年博士领衔,重点攻关光通信、量子通信、飞行器制造等前沿方向。相关研究进展以《Tunable multiband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based on flexible chir
2025/04/28
近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公布了《关于2024年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入选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玉兰教授牵头,以林娟、宋小洪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的《基于美境行动的“行走的环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喜获立项。据悉,本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全国共立项73项,其中经费资助22项,无经费资助51项,我校为江苏省唯一获立项(资助)的高校。(文/图:宋小洪)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喜获全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立项
近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公布了《关于2024年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入选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玉兰教授牵头,以林娟、宋小洪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的《基于美境行动的“行走的环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喜获立项。据悉,本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全国共立项73项,其中经费资助22项,无经费资助51项,我校为江苏省唯一获立项(资助)的高校。(文/图:宋小洪)
2025/04/11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乡村振兴学院研究团队在拉萨合作项目中取得多项甘蓝型油菜研究成果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2025/03/10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商学院教师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2025/03/04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荐读 | 校长丁荣余: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2025/03/04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乡村振兴学院揭示大豆抗盐、干旱胁迫关键基因及作用机制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2025/02/19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培育新突破———“轻盈铠甲”破解深海难题: 大二学生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发表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2025/02/19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乡村振兴学院新研究发现高效降解消毒剂PCMX的微生物菌株及解毒机制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群众》杂志 | 丁荣余: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
2025-05-06
近日,我校党委书记、校长丁荣余在《群众》(决策资讯版)2025年第8期发表题为《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文章,该文从把握新农人培育的时代价值、认清新农人培育的时代挑战、扛起新农人培育的时代职责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构建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举措,提出了务实做好“教”和“培”的文章、用心做好“育”和“留”的文章、精准做好“帮”和“扶”的文章等新对策,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以下为链接和全文:链接: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2025年第8期-群众网 (qunzh.com)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丁荣余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中,新农人培育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江苏以培育“情怀深、技术精、经营强、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为抓手,破解传统人才与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聚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激活、产业融合和数智应用,推动智能装备、绿色技术、品牌建设等领域的示范升级,形成科技驱动、资本集约、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和美乡村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打造出科技赋能
查看详情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在手性超材料不对称传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5-05-13
传统手性超材料在实现多波段可调谐不对称传输(Asymmetric Transmission,AT)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由于其结构大多基于刚性基底,难以实现动态调整,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中。近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陆梦佳及合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的手性超材料。该设计巧妙地利用J形和F形金图案构建三维手性结构,并借助PDMS的柔性特性,实现了通过拉伸变形对共振波长的动态可调谐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了高达51.89%、37.72%和28.91%的AT值,并展现出7875 nm/RIU、3375 nm/RIU和1625 nm/RIU的高折射率灵敏度,为高精度折射率传感提供了一种新方案。(a)结构示意图;(b)透射谱;(c)AT值;(d)和(e)折射率传感结果该研究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科研团队开展,该团队由8位青年博士领衔,重点攻关光通信、量子通信、飞行器制造等前沿方向。相关研究进展以《Tunable multiband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based on flexible chir
查看详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喜获全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立项
2025-04-28
近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公布了《关于2024年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入选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玉兰教授牵头,以林娟、宋小洪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的《基于美境行动的“行走的环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喜获立项。据悉,本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全国共立项73项,其中经费资助22项,无经费资助51项,我校为江苏省唯一获立项(资助)的高校。(文/图:宋小洪)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学院研究团队在拉萨合作项目中取得多项甘蓝型油菜研究成果
2025-04-11
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
查看详情
商学院教师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2025-03-10
近期,商学院副教授左秀平在数字经济赋能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论文《“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在CSSCI期刊《南开经济研究》发表;论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统一大市场: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全文转载。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聚焦粮食经济、数字经济和粮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我国粮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研究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逻辑、科学内蕴及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论内容,深入剖析“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形成逻辑及其科学内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实践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二是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要构筑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四是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增强国际粮源控制能力,全方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研究二:数字经济赋能粮
查看详情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荐读 | 校长丁荣余: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2025-03-04
今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领航”推出整版策划,聚焦“如何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特邀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为全文和链接: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3/04/node_13.html#content_142530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系统性□ 丁荣余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新人才构成的复杂系统。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流形态,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血液,新组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骨架,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灵魂。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这个“质”需要各种要素提炼才能形成。单方面形成的质既不会长期持续,也难以形成产业高峰。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功能性、生态化、动态化的复杂系统,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使政府、市场、制度、环境等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考虑了新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学院揭示大豆抗盐、干旱胁迫关键基因及作用机制
2025-03-04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靳婷,在大豆抗逆性基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两篇研究成果分别聚焦大豆G蛋白γ亚基GS3基因家族和kinesin基因家族抗盐碱与干旱胁迫的功能解析,为作物耐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研究一:大豆G蛋白基因GmGS3-1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解析GS3蛋白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G蛋白亚基,参与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基于高粱AT1/GS3基因序列,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GS3基因,核定位的GmGS3-1在根组织中高表达,且在盐、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GmGS3-1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鲜重,增强盐、干旱耐受性;与G蛋白亚基协同调控胁迫响应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大豆GS3基因家族的组成、表达规律及抗逆功能,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耐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iculture15050443)发表在Agriculture-Basel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研究二:大豆驱动蛋白基因在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Kinesin蛋白作为微管马达蛋白,调控植物细胞运输、分裂及应激响应,但其在大豆盐耐受中的具体功能
查看详情
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培育新突破———“轻盈铠甲”破解深海难题: 大二学生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发表
2025-02-19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Implosion collapse of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teel/CFRP/titanium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a hybrid sandwich thin-walled structure (DOI:10.1016/j.tws.20 25.112988)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学术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创刊于1983年,是薄壳结构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国际期刊(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作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于金玮,通讯作者为学院专任教师左新龙博士。深海潜水器作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尖端科技装备之一,其核心构成—柱形耐压壳,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探索的重点领域。耐压壳作为潜航员与精密设备的安全避风港,同时赋予潜水器必要的正浮力,其结构效率—即在给定质量下所能承受极限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现役耐压壳普遍存在的结构效
查看详情
乡村振兴学院新研究发现高效降解消毒剂PCMX的微生物菌株及解毒机制
2025-02-19
近期,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师柯壮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何健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在氯二甲苯酚(PCMX)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氯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卤代酚类消毒剂,常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工业防腐剂以及医疗消毒领域。COVID-19疫情期间,PCMX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检出频率显著增加。然而,PCMX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群落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发有效的PCMX降解技术迫在眉睫。研究团队通过富集和驯化实验,成功开发了高效降解PCMX的微生物菌群PC2,并从中分离出红球菌JH-7。该菌株能在14小时内完全降解100 mg/L的PCMX。通过LC-TOF-MS技术,研究团队鉴定出PCMX降解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4-氯-3,5-二甲基儿茶酚,并提出了新的生物降解路径。此外,实验表明,红球菌JH-7的降解过程能显著降低PCMX对多种生物的毒性,具有解毒效果,显著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危害。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CMX生物降解的新机制,还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的PCMX污染治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
查看详情
每页
9
记录
总共
2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3
跳转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