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乡村振兴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科研团队在拉萨科技局科研项目资助下,与项目合作单位展开深入研究,在油菜研究领域聚焦非生物胁迫抗性分子机制解析与品种筛选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稳定团队研究方向和对外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果一:揭示醛脱氢酶(ALDH)基因超家族在油菜抗寒性中的作用
甘蓝型油菜在生育期内易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受损。ALDH基因超家族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挖掘到6个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醛脱氢酶基因,发现BnALDH11A2启动子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耐寒和冷敏感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耐寒性有关。该研究为理解醛脱氢酶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为培育耐低温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26052373)发表在Int. J. Mol. Sci.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
成果二:解析BnGS3 - 3基因在甘油菜耐盐性和耐寒性中的功能和机制
盐碱胁迫和冷害对油菜产量影响显著,而G蛋白在植物抗非生物胁迫中作用关键,但油菜G蛋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团队研究发现BnGS3-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自然变异,并利用群体表型数据探究了该变异对开花时间、根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同步提高油菜耐盐性和耐冷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plants14071145)发表在plants杂志上(中科院二区,第一作者:靳婷,通讯作者:龙卫华)。
成果三:筛选出适用于拉萨地区的油饲兼用型甘蓝型油菜品系
引进筛选高产高效的油饲兼用型油菜新品种(系)对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团队引进区外若干个甘油菜品系在拉萨地区种植,对农艺性状和饲用特性等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初步筛选到适合在拉萨地区作为油饲兼用型油菜种植的品系。后期将继续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为提高拉萨地区油菜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作物杂志》上(北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龙卫华)。
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开展油菜生物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又加深了与外部单位的合作联动,更为提升团队和学院在行业内的研究地位奠定了基础。今后团队将继续深耕优势领域,加大对外合作,进一步积聚团队发展资源。
(图/文:龙卫华、靳婷;审核:袁灿生、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