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校友之家
English
江苏开放大学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197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通讯录
市县开放大学
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
理念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
机构设置
教学部门
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环境生态学院
设计学院
艺术学院
教育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
老年发展学院
国开分部教学管理中心(燎原学校)
职能部门
学校办公室
纪检监察机构
巡察办
党委组织部(党校)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统战部、机关党委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工处
党委保卫部、保卫处
发展规划处
财务处(结算中心)
审计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社会教育处
数字化建设中心
招生工作处
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后勤管理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基本建设处(新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处
工会
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院
老年文化与艺术研究所
健康养生研究所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
图书馆
资源建设中心
学历教育
本科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环境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艺术教育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环境科学
学前教育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工程造价
土木工程
风景园林
公共事业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
表演
跨境电子商务
视觉传达设计
商务英语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
影视摄影与制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机器人工程
数字媒体艺术
知识产权
思想政治教育
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城乡规划
环境设计
植物科学与技术
农林经济管理
物联网工程
工艺美术
专科
大数据与会计
工商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
软件技术
人物形象设计(定向招生)
戏曲表演(定向招生)
电子商务
中文
摄影与摄像艺术
休闲体育
连锁经营与管理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无人机应用技术
社会教育
老年教育
江苏老年开放大学
江苏老年教育网
招生服务
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终身教育研究杂志
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
学分银行
公共服务
校历
融合门户
月明在线
招标公告
图书馆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学术报告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2021/11/02
10月23日,由广东开放大学文化力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高端论坛在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的部分人员参加会议。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的会议模式,与会人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工作中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和路径。与会专家从“新时代乡村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的逻辑与路径”“激活乡土文化元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文化”“乡村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农村法治文化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视野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反思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提出运用科技、教育、金融、文旅等手段激活和重新配置乡村文化遗存、人口、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建立新时代乡村
聚焦老年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老研所参加“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高端论坛
10月23日,由广东开放大学文化力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高端论坛在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的部分人员参加会议。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的会议模式,与会人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工作中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和路径。与会专家从“新时代乡村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的逻辑与路径”“激活乡土文化元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文化”“乡村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农村法治文化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视野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反思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提出运用科技、教育、金融、文旅等手段激活和重新配置乡村文化遗存、人口、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建立新时代乡村
2021/10/29
10月21日下午,环境生态学院举办了“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线上研讨会,捷克生命科学大学陈中兵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Overview and Outlook ”的主题报告。陈中兵副教授长期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研究具有丰富经验。该报告对自由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设计参数、对水体污染物如有机物、悬浮固体、氮、磷等的处理效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展示了欧美地区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如工矿废水、市政污水、含油废水等)的大量实践案例,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报告结束后,环境工程系和风景园林系的老师分别就提升人工湿地污染物处理效果和湿地植物筛选等专业相关问题与陈博士开展了深入讨论,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启发。最后,干方群院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交流计划的一部分,此次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互相了解。希望双方可以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在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项目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入合作。(文/图: 周贝贝,审核:
环境生态学院举办“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研讨会
10月21日下午,环境生态学院举办了“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线上研讨会,捷克生命科学大学陈中兵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Overview and Outlook ”的主题报告。陈中兵副教授长期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研究具有丰富经验。该报告对自由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设计参数、对水体污染物如有机物、悬浮固体、氮、磷等的处理效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展示了欧美地区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如工矿废水、市政污水、含油废水等)的大量实践案例,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报告结束后,环境工程系和风景园林系的老师分别就提升人工湿地污染物处理效果和湿地植物筛选等专业相关问题与陈博士开展了深入讨论,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启发。最后,干方群院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交流计划的一部分,此次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互相了解。希望双方可以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在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项目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入合作。(文/图: 周贝贝,审核:
2021/10/20
研讨会主题:Constructed Wetl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Overview and Prospects时间:2021年10月21日(周四)下午15:00地点:腾讯视频会议(会议ID:583724152) 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主讲人:陈中兵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于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的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他引220次。
“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综述与展望”研讨会预告
研讨会主题:Constructed Wetl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Overview and Prospects时间:2021年10月21日(周四)下午15:00地点:腾讯视频会议(会议ID:583724152) 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主讲人:陈中兵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于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的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他引220次。
2021/10/20
近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为提升科研热情、寻找科研方法、推进科研工作,信息工程学院特邀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于10月15日下午,在应天校区教学楼203室为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由朱祎院长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和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陈松灿教授以《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简介及若干展望》为题,以自身科研历程为主线,从发展和科学范式的两个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陈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在脑瘤诊断、粒子物理、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然后,陈教授从数据层面、模型层面、学习层面、优化层面,详细讲述了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和现代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近期研究进展。最后,陈教授就具体问题与我院部分科研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指明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为后期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次学术报告不仅让我院教师对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具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让我院教师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内涵和思路具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将为我院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长足的帮助。陈松灿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和中国人工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近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为提升科研热情、寻找科研方法、推进科研工作,信息工程学院特邀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于10月15日下午,在应天校区教学楼203室为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由朱祎院长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和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陈松灿教授以《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简介及若干展望》为题,以自身科研历程为主线,从发展和科学范式的两个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陈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在脑瘤诊断、粒子物理、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然后,陈教授从数据层面、模型层面、学习层面、优化层面,详细讲述了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和现代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近期研究进展。最后,陈教授就具体问题与我院部分科研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指明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为后期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次学术报告不仅让我院教师对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具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让我院教师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内涵和思路具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将为我院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长足的帮助。陈松灿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和中国人工
2021/10/18
“江苏社区教育发展报告”相关系列研究,由江苏开放大学校长、江苏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崔新有教授领衔主持,成果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报告全面梳理和总结江苏社区教育的工作概况,真实展现江苏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特色,深入探究江苏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该成果填补了江苏省社区教育方面的空白,为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提供了决策依据,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将报告作为开展江苏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该成果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引导全省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发展的促进机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正在成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开放大学肩负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发挥社会教育领域领军作用,探索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子,积极推动全省系统内面向社会教育的转型发展。
洞察社区教育新发展,踏上社区教育新里程——“江苏社区教育发展报告”推介
“江苏社区教育发展报告”相关系列研究,由江苏开放大学校长、江苏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崔新有教授领衔主持,成果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报告全面梳理和总结江苏社区教育的工作概况,真实展现江苏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特色,深入探究江苏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该成果填补了江苏省社区教育方面的空白,为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提供了决策依据,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将报告作为开展江苏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该成果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引导全省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发展的促进机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正在成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开放大学肩负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发挥社会教育领域领军作用,探索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子,积极推动全省系统内面向社会教育的转型发展。
2021/10/1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推介2021年8月,建筑工程学院李晓龙博士申报的课题《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性能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项目资助经费为24万元。该项目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其在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的弯曲蠕变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工作,以期突破夹芯梁弯曲蠕变响应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夹芯梁抗蠕变优化设计方法的提出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该项目创新突出,以自主研发蠕变加载装置,完成多种类型蠕变测试工作。利自主研发的弯曲和剪切蠕变加载装置,配合使用拉伸蠕变试验机,完成不同荷载等级和不同环境下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GFRP面层拉伸、压缩以及轻木芯材剪切蠕变性能测试工作,建立反映应力、环境和时间的组分材料蠕变本构模型。特别利用高清网络摄像头,完整记录夹芯梁蠕变失效过程,探明荷载与环境因素对夹芯梁蠕变挠度发展规律、蠕变破坏时间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揭示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失效机理,构建反映荷载、边界条件、试件尺寸、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参数的普适性夹芯梁蠕变挠度预测模型。提出考虑弯曲蠕变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设计方
创新驱动发展,前沿迎接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介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推介2021年8月,建筑工程学院李晓龙博士申报的课题《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性能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项目资助经费为24万元。该项目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其在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的弯曲蠕变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工作,以期突破夹芯梁弯曲蠕变响应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夹芯梁抗蠕变优化设计方法的提出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该项目创新突出,以自主研发蠕变加载装置,完成多种类型蠕变测试工作。利自主研发的弯曲和剪切蠕变加载装置,配合使用拉伸蠕变试验机,完成不同荷载等级和不同环境下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GFRP面层拉伸、压缩以及轻木芯材剪切蠕变性能测试工作,建立反映应力、环境和时间的组分材料蠕变本构模型。特别利用高清网络摄像头,完整记录夹芯梁蠕变失效过程,探明荷载与环境因素对夹芯梁蠕变挠度发展规律、蠕变破坏时间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揭示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失效机理,构建反映荷载、边界条件、试件尺寸、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参数的普适性夹芯梁蠕变挠度预测模型。提出考虑弯曲蠕变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设计方
2021/10/15
为切实做好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申报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于9月30日上午在定淮门校区16楼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会议特邀常州大学社科处处长葛彦东教授进行申报指导并开展典型申报书点评。学院科研骨干及职能部门教师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报告会上,葛彦东教授介绍了常州大学近几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取得的成绩,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的经验,他强调申报人要坚定信心、找准动力、明确方法。接着,他以我校一份代表性申报活页为典型案例,从课题选题、价值论述、可行性分析、框架与思路图绘制等多方面开展了细致详实的点评,在讲解过程中也融入了提升科研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会上,科技处汇报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立项情况,回顾了我校申报情况,并结合“两基础两动员两指导一审核”工作机制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今年科技处调整工作思路,在精准动员上下功夫,暑期汇总了全校教职工2016年至2020年度科研成果,遴选出近几年发表CSSCI期刊超过2篇的教师,作为申报的重点对象,也为每一位申报人
我校召开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
为切实做好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申报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于9月30日上午在定淮门校区16楼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会议特邀常州大学社科处处长葛彦东教授进行申报指导并开展典型申报书点评。学院科研骨干及职能部门教师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报告会上,葛彦东教授介绍了常州大学近几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取得的成绩,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的经验,他强调申报人要坚定信心、找准动力、明确方法。接着,他以我校一份代表性申报活页为典型案例,从课题选题、价值论述、可行性分析、框架与思路图绘制等多方面开展了细致详实的点评,在讲解过程中也融入了提升科研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会上,科技处汇报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立项情况,回顾了我校申报情况,并结合“两基础两动员两指导一审核”工作机制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今年科技处调整工作思路,在精准动员上下功夫,暑期汇总了全校教职工2016年至2020年度科研成果,遴选出近几年发表CSSCI期刊超过2篇的教师,作为申报的重点对象,也为每一位申报人
2021/10/15
为进一步促进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工作开展,全面提高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9月18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在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召开博士阶段性科研工作汇报例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和近两年新入职的七位博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黄黎主持。围绕个人研究背景和科研基础,七位博士分别就目前国自然课题的申报进度和未来工作规划逐一汇报。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对新入职博士的科研工作阶段性汇报表示充分的肯定,他围绕“多予”、“少取”、“放活”三个关键词对青年博士的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朱祎书记指出,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35岁以下青年博士教师的成长,多予一切可争取到的支持资源,努力为青年博士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同时,为了保障青年博士的科研时间,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少取科研以外的其他时间,最大化的保障青年博士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最后,希望青年博士们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自我规划,争取更好的发展。学院副院长黄黎补充总结,新学期希望青年博士们明确个人科研发展规划,在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有计划的推进国自然课题的申报工作。青年博士是学院发展的中
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博士阶段性科研工作汇报例会(一)
为进一步促进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工作开展,全面提高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9月18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在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召开博士阶段性科研工作汇报例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和近两年新入职的七位博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黄黎主持。围绕个人研究背景和科研基础,七位博士分别就目前国自然课题的申报进度和未来工作规划逐一汇报。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对新入职博士的科研工作阶段性汇报表示充分的肯定,他围绕“多予”、“少取”、“放活”三个关键词对青年博士的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朱祎书记指出,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35岁以下青年博士教师的成长,多予一切可争取到的支持资源,努力为青年博士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同时,为了保障青年博士的科研时间,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少取科研以外的其他时间,最大化的保障青年博士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最后,希望青年博士们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自我规划,争取更好的发展。学院副院长黄黎补充总结,新学期希望青年博士们明确个人科研发展规划,在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有计划的推进国自然课题的申报工作。青年博士是学院发展的中
2021/09/23
为做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工作,9月17日下午,我校在定淮门校区二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暨博士论坛。副校长吴光林、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永红、科技处处长侯新宇、相关学院分管科研负责人及30余名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吴光林发表了动员讲话,他用“早、准、新、学”来勉励与会博士。他讲到,“早”,有两种含义,即包含了申报动员要早,也包括了夯实基础要早,要切实提早行动起来;“准”,要瞄准前沿和创新,其核心是研读申报指南,做到选题新颖,让专家印象深刻;“新”,指通过研究和思考,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新的技术价值,并将其展现在申报书中,给专家留有好感;“学”,是学习选题构思,学习申报书撰写,学习文献查询,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直到命中基金项目。同时,他表态,学校也会为申报人做好相应配套,科技处要落实好“人盯人”方案,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吴永红研究员,作为资深评审专家,选取我校代表性申报书为典型案例,针对申报书中的各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评审解读。他强调,一定要在申报选题中明确表明创新性,让专家留有佳印;要区分中文摘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暨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为做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工作,9月17日下午,我校在定淮门校区二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暨博士论坛。副校长吴光林、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永红、科技处处长侯新宇、相关学院分管科研负责人及30余名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吴光林发表了动员讲话,他用“早、准、新、学”来勉励与会博士。他讲到,“早”,有两种含义,即包含了申报动员要早,也包括了夯实基础要早,要切实提早行动起来;“准”,要瞄准前沿和创新,其核心是研读申报指南,做到选题新颖,让专家印象深刻;“新”,指通过研究和思考,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新的技术价值,并将其展现在申报书中,给专家留有好感;“学”,是学习选题构思,学习申报书撰写,学习文献查询,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直到命中基金项目。同时,他表态,学校也会为申报人做好相应配套,科技处要落实好“人盯人”方案,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吴永红研究员,作为资深评审专家,选取我校代表性申报书为典型案例,针对申报书中的各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评审解读。他强调,一定要在申报选题中明确表明创新性,让专家留有佳印;要区分中文摘
聚焦老年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老研所参加“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高端论坛
2021-11-02
10月23日,由广东开放大学文化力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高端论坛在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的部分人员参加会议。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的会议模式,与会人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工作中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和路径。与会专家从“新时代乡村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的逻辑与路径”“激活乡土文化元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文化”“乡村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农村法治文化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视野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反思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提出运用科技、教育、金融、文旅等手段激活和重新配置乡村文化遗存、人口、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建立新时代乡村
查看详情
环境生态学院举办“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研讨会
2021-10-29
10月21日下午,环境生态学院举办了“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线上研讨会,捷克生命科学大学陈中兵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Overview and Outlook ”的主题报告。陈中兵副教授长期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研究具有丰富经验。该报告对自由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设计参数、对水体污染物如有机物、悬浮固体、氮、磷等的处理效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展示了欧美地区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如工矿废水、市政污水、含油废水等)的大量实践案例,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报告结束后,环境工程系和风景园林系的老师分别就提升人工湿地污染物处理效果和湿地植物筛选等专业相关问题与陈博士开展了深入讨论,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启发。最后,干方群院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交流计划的一部分,此次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互相了解。希望双方可以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在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项目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入合作。(文/图: 周贝贝,审核:
查看详情
“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综述与展望”研讨会预告
2021-10-20
研讨会主题:Constructed Wetl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Overview and Prospects时间:2021年10月21日(周四)下午15:00地点:腾讯视频会议(会议ID:583724152) 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主讲人:陈中兵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于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生态型污水污泥处理研究,对人工湿地修复水体污染的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他引220次。
查看详情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2021-10-20
近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为提升科研热情、寻找科研方法、推进科研工作,信息工程学院特邀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于10月15日下午,在应天校区教学楼203室为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由朱祎院长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和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陈松灿教授以《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简介及若干展望》为题,以自身科研历程为主线,从发展和科学范式的两个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陈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在脑瘤诊断、粒子物理、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然后,陈教授从数据层面、模型层面、学习层面、优化层面,详细讲述了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和现代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近期研究进展。最后,陈教授就具体问题与我院部分科研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指明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为后期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次学术报告不仅让我院教师对机器学习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具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让我院教师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内涵和思路具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将为我院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长足的帮助。陈松灿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和中国人工
查看详情
洞察社区教育新发展,踏上社区教育新里程——“江苏社区教育发展报告”推介
2021-10-18
“江苏社区教育发展报告”相关系列研究,由江苏开放大学校长、江苏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崔新有教授领衔主持,成果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报告全面梳理和总结江苏社区教育的工作概况,真实展现江苏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特色,深入探究江苏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该成果填补了江苏省社区教育方面的空白,为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提供了决策依据,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将报告作为开展江苏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该成果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引导全省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发展的促进机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正在成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开放大学肩负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发挥社会教育领域领军作用,探索社会教育发展新路子,积极推动全省系统内面向社会教育的转型发展。
查看详情
创新驱动发展,前沿迎接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介
2021-10-1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推介2021年8月,建筑工程学院李晓龙博士申报的课题《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性能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项目资助经费为24万元。该项目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其在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的弯曲蠕变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工作,以期突破夹芯梁弯曲蠕变响应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夹芯梁抗蠕变优化设计方法的提出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该项目创新突出,以自主研发蠕变加载装置,完成多种类型蠕变测试工作。利自主研发的弯曲和剪切蠕变加载装置,配合使用拉伸蠕变试验机,完成不同荷载等级和不同环境下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GFRP面层拉伸、压缩以及轻木芯材剪切蠕变性能测试工作,建立反映应力、环境和时间的组分材料蠕变本构模型。特别利用高清网络摄像头,完整记录夹芯梁蠕变失效过程,探明荷载与环境因素对夹芯梁蠕变挠度发展规律、蠕变破坏时间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揭示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弯曲蠕变失效机理,构建反映荷载、边界条件、试件尺寸、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参数的普适性夹芯梁蠕变挠度预测模型。提出考虑弯曲蠕变的复合材料轻木夹芯梁设计方
查看详情
我校召开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
2021-10-15
为切实做好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申报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于9月30日上午在定淮门校区16楼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会议特邀常州大学社科处处长葛彦东教授进行申报指导并开展典型申报书点评。学院科研骨干及职能部门教师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报告会上,葛彦东教授介绍了常州大学近几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取得的成绩,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的经验,他强调申报人要坚定信心、找准动力、明确方法。接着,他以我校一份代表性申报活页为典型案例,从课题选题、价值论述、可行性分析、框架与思路图绘制等多方面开展了细致详实的点评,在讲解过程中也融入了提升科研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会上,科技处汇报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立项情况,回顾了我校申报情况,并结合“两基础两动员两指导一审核”工作机制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今年科技处调整工作思路,在精准动员上下功夫,暑期汇总了全校教职工2016年至2020年度科研成果,遴选出近几年发表CSSCI期刊超过2篇的教师,作为申报的重点对象,也为每一位申报人
查看详情
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博士阶段性科研工作汇报例会(一)
2021-10-15
为进一步促进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工作开展,全面提高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9月18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在应天校区综合楼8楼会议室召开博士阶段性科研工作汇报例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和近两年新入职的七位博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黄黎主持。围绕个人研究背景和科研基础,七位博士分别就目前国自然课题的申报进度和未来工作规划逐一汇报。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祎对新入职博士的科研工作阶段性汇报表示充分的肯定,他围绕“多予”、“少取”、“放活”三个关键词对青年博士的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朱祎书记指出,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35岁以下青年博士教师的成长,多予一切可争取到的支持资源,努力为青年博士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同时,为了保障青年博士的科研时间,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少取科研以外的其他时间,最大化的保障青年博士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最后,希望青年博士们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自我规划,争取更好的发展。学院副院长黄黎补充总结,新学期希望青年博士们明确个人科研发展规划,在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有计划的推进国自然课题的申报工作。青年博士是学院发展的中
查看详情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暨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2021-09-23
为做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工作,9月17日下午,我校在定淮门校区二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暨博士论坛。副校长吴光林、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永红、科技处处长侯新宇、相关学院分管科研负责人及30余名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侯新宇教授主持。吴光林发表了动员讲话,他用“早、准、新、学”来勉励与会博士。他讲到,“早”,有两种含义,即包含了申报动员要早,也包括了夯实基础要早,要切实提早行动起来;“准”,要瞄准前沿和创新,其核心是研读申报指南,做到选题新颖,让专家印象深刻;“新”,指通过研究和思考,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新的技术价值,并将其展现在申报书中,给专家留有好感;“学”,是学习选题构思,学习申报书撰写,学习文献查询,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直到命中基金项目。同时,他表态,学校也会为申报人做好相应配套,科技处要落实好“人盯人”方案,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吴永红研究员,作为资深评审专家,选取我校代表性申报书为典型案例,针对申报书中的各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评审解读。他强调,一定要在申报选题中明确表明创新性,让专家留有佳印;要区分中文摘
查看详情
每页
9
记录
总共
72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66
/
81
跳转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