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环境生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今年暑期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红色李巷等地,深入革命旧址,聆听英雄事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接受精神洗礼。
6月28日上午,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如期举行,11名实践队员和实践指导老师参加,仪式由院团总支书记陈涛涛主持。本次实践团将紧扣“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三大主题,次序开展红色教育、志愿公益、专业实践等活动,在红色研学中传承精神血脉,筑牢理想信念;在基层一线中坚持知行合一,磨砺过硬本领;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青春担当,展现环生风采。
旧址追忆铁军魂 青春团课砺初心
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大厅里,陈毅、粟裕全身铜像巍然屹立,背景幕墙上“威震江南 功在民族”的题词铿锵有力。展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无声诉说着新四军将士在江南水乡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实践团的同学们通过数百件实物、照片及电子沙盘,系统学习了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开辟茅山根据地的战斗历程,深刻体悟“水西精神”中“信念坚定、人民至上、不畏艰险”的核心内涵。
青砖黛瓦下,斑驳桌椅前,队员们团聚陈毅旧居和粟裕旧居,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团课就地展开。团干部代表——韩佳沁和寇雅涵两位同学化身讲解员,深情讲述了陈毅元帅运筹帷幄、文韬武略的革命生涯,粟裕大将能征善战、屡建奇功的卓越军事指挥艺术。历史的风云激荡在旧址的空间里回荡,伟人的光辉形象通过青年之声更加鲜活,一堂沉浸式、互动式的团课,让红色信仰在青年学子心田深深扎根。
红色李巷悟真谛 专题党课启新思
28日下午,实践团奔赴素有“苏南小延安”之称的抗战堡垒村——溧水“红色李巷”。讲解员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在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内驻足流连。从新四军组建的历史背景,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英勇抗敌的光辉事迹,再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巨大贡献,新四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震撼灵魂。陈毅、李坚真、江渭清等新四军领导人旧居内,陈列的物品虽然简陋,但每一件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李巷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的热血,斗争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这片土地,也照亮了实践团同学们的青春征程。
溧水区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曾宪军老师受邀为实践团带来了一堂深刻生动的专题党课《抗战中的李巷》。曾老师结合丰富史料,深入剖析了李巷作为重要根据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何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如何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这堂党课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党的群众路线光辉实践的理解,更深刻揭示了人民战争伟力之根源,为环生学子思考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提供了历史坐标。
慰问寻访老英雄 薪火相传担使命
7月2日,实践团怀着崇高敬意走进淮安市涟水县桃园村,寻访慰问革命老军人。曾服役于青海原子弹研究基地的纪老是同学们走访的第一位老兵。老人虽已年迈,但谈及那段隐姓埋名、战天斗地,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奉献青春的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戈壁滩上风沙大,但大家心里就一个念头:再苦再难,也要搞出‘争气弹’!”纪老朴素的话语,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奉献精神。
马老是曾亲历西沙海战的老兵。他慷慨激昂地回忆了当年在祖国海疆上,人民海军将士为捍卫主权、寸土不让而英勇战斗的壮烈场景。“国家领土主权,一寸也不能丢!”马老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爱国热血。
同学们屏息凝神,围坐倾听两位老兵讲述战场经历和和平坚守,平实故事里凝聚着家国情怀、诠释着忠诚担当,我们的同学们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秉持初心、磨砺意志、心怀梦想,接续奋斗!”。活动最后,同学们向两位可敬的老人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表达后辈对革命前辈的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
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赤子之心追寻信仰之光。实践团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深度对话,在革命旧址中触摸历史脉搏,在英雄故事里汲取精神养分,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照中,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运筹帷幄,到红色李巷的鱼水情深,再到老兵们为国铸盾、向海图强的壮丽人生,每一次驻足、每一次聆听、每一次交流,都是对红色基因的深情擦拭,是对初心使命的庄严叩问。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必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先辈遗志,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时代洪流,以挺膺之姿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图文:环生院团总支;审核: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