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人文素养与学术创新融合,探讨历史人物精神对当代学术与生活的启发,7月3日下午,公共管理学院特邀扬州大学商学院时磊教授举办“历史的新读法——以《曾国藩:京官十三年》为例”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时磊教授以从事曾国藩研究的心路历程展开,吸引了学院众多青年教师参加,活动由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马立军主持。
溯源初心,探索历史新读法
讲座伊始,时磊教授以其最新学术著作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个人从事历史人物研究的核心思路,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读历史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对自我的观照。时磊教授认为,正如《论语》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治学应当以修身为本,将学问落实于个人成长之中。
潜心治学,身体力行悟真知
时磊教授以自己多年研究曾国藩的经历为例,生动讲述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一儒家理念对其学术与生活的深刻影响。从长期坚持早起、跑步、记日记等小事做起,他践行自律与反思,认为修身与治学息息相关,真正的学问需要在生活的点滴中体会和磨炼。通过对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与家书的细致梳理,时磊教授深入分析了“学以致用”对当代学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重要意义。
以史为镜,回应现实真困境
讲座现场,时磊教授坦诚分享了个人学术生涯的迷茫与转折,鼓励在座同仁勇敢面对焦虑、以历史人物为镜自省自励。他回溯了自己初读曾国藩,摆脱低谷、确立研究方向的经历,强调每一代人阅读历史都是在对话当下与自我。时教授的亲身经历使在场师生倍感共鸣,现场互动热烈。
共话学术成长,赋能青年教师
马立军主任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时磊教授“以身作则、以学促行”的治学精神,鼓励青年教师在学术道路上勇于求真、善于创新、知行合一。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大家对历史人物与学术人生的理解,也为青年教师探索学术成长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鲜活启示。
本次讲座是公共管理学院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前沿领域,汇聚多元学术资源,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创新赋能。
(文/图:张瑜;审核:马立军、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