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于6月举办“寻迹建筑之美——行走的思政课”路线设计大赛。活动共收到12支团队提交的创意方案,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金陵文脉,用匠心解码城市基因,打造出一堂堂“可触摸的思政课”。
以建筑为教材:行走课堂激活思政育人新动能
本次大赛紧扣“解码金陵城市基因库”主题,参赛团队围绕南京特色建筑(红色旧址、民国风貌、工业遗产等)设计2-3小时实践路线,将思政教育融入建筑观察、历史解读与互动体验。参赛作品需包含路线图、多媒体资料包及设计说明书,通过“行走+研学+创作”模式,实现“知史明志、知行合一、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
经评审,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2班李文杰团队获一等奖;23建筑工程技术1班罗新宇团队、24建筑室内设计班凌璐瑶、顾佳琪团队、24建设工程管理班张硕团队获二等奖;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2班侯楚睿等团队获三等奖,其余团队获优秀奖。
在时空对话中厚植家国情怀
李文杰团队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记忆——红色基因与民国美学的时空对话》为主题,将长江路作为轴线,串联“红色革命”与“文化传承”双主题。从梅园新村纪念馆出发,通过手绘周恩来故居建筑立面、解析谈判文物,感悟统战智慧;在江苏省美术馆对比新金陵画派与西方艺术,解码画作中的革命符号;终站江宁织造博物馆以云锦模型拼装体验,揭示传统工艺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建筑不仅是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探秘材料演进中的中国力量
罗新宇团队以《钢骨文脉·匠心金陵》为主题,聚焦南京工业建筑的技术突围史。行走路线串联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与南京长江大桥,以建筑材料演进展现民族工业的自主创新精神。亮点活动“榫卯与钢结构的对话”,通过磁力片模拟钢结构快速搭建、木质拼插体验传统榫卯智慧,直观对比技术迭代中“工匠精神”到“工程师思维”的传承与突破,引导青年思考如何以科技回应时代命题。
创新互动激活红色记忆
凌璐瑶、顾佳琪团队以《梧桐树下的红色光影》为主题,打造高互动性“沉浸式思政课”。行走路线以新街口孙中山铜像为起点领取“时间胶囊”任务,至南京图书馆揭晓答案。南京图书馆终站设置“数据可视化挑战”和“声音地图”录制,让历史感悟与青春表达交织。
南京是一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每栋建筑都是凝固的思政课教材。本次大赛涌现出诸多创新设计:历史场景还原、科技赋能体验、数据可视化挑战等,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鲜活实践。这些优秀的路线设计方案将建筑转化为立体教科书,在行走中实现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美学熏陶的统一。未来,获奖方案将纳入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库,获得实践经费支持并投入实际教学,助力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唤醒城市记忆,让金陵文脉在新时代的青春脚步中生生不息。
(文:汪博恺、罗新宇、邱瑞/图:建工院团总支/审核: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