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公开课│我校成功举办2025年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教师专项赛

浏览次数:49 日期:2025-06-20 作者:冯帅


6月12日下午,校团委于应天校区体艺馆406举办2025年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教师专项赛。本次比赛的参赛人员类别包含专职团干部、兼挂职团干部和思政课教师两大类,共有10位青年教师参赛,评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学院负责人担任。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在专职团干部赛道中,信息工程学院马良获得获得一等奖,建筑工程学院汪博恺获得二等奖,环境生态学院陈涛涛获得三等奖;在兼挂职团干部和思政课教师赛道中,商学院周皖宁获得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琪、李明慧获得二等奖,艺术学院时海霞、建筑工程学院崔璨、商学院杨旭东、设计学院朱福硕获得三等奖。

马良以“茫茫林海党旗红”为主题,现场与3名学生一道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马老师从切身经历入手,向大家介绍他与各地森林保护区的故事、开展林业工作的困难与艰险,引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一主旨。马老师借用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讲话,号召青年们在新时代茁壮成长,开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汪博恺以“智涌江苏·青年有为”为主题,从“AI浪潮下江苏青年的青春使命”“利用人工智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警惕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使用AI的心得体会,汪老师希望大家在AI发展的浪潮中能将灵感交给自己,也将选择留给自己。

陈涛涛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选取我校学生研发的绿色智能肥料、学生设计的乡村景观规划图、学生开展的乡村七彩课堂以及我校青年教师扎根乡村一线等典型案例,来点明青年学生的使命与担当,陈老师号召同学们以专业为笔、以青春为墨,来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周皖宁以“银发知播传薪火,青春破浪启新程”为主题,从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银发知播”群体导入,向大家科普“银发经济”“智慧养老”“老年教育”等关键词,并结合学校的开放教育与老年教育等案例,希望大家都能秉承“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积极态度,为服务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

施琪以“诗话山河:于平仄间味国安”为题,通过经典诗词与现实案例的融合,生动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施老师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传递“山河诗锦绣,国泰民安宁”的美好愿景。

李明慧以“平凡中育非凡——以青春微光点亮时代征程”为主题,选取技能工匠、社区民警、文物修复师等典型案例,向大家展示平凡工种中的不平凡,伟大永远扎根在平凡的沃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老师号召同学们要在平凡的人生中尽所能展现担当作为、施展抱负才华,因为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时海霞以“学习回信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为题,围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的核心目标,从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戍边支教志愿者的回信精神引入,通过支教老师的温暖坚守、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等案例,呼吁同学们以先烈为榜样、以楷模为标杆、以奉献为指引,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崔璨以“巧克力梦工厂”为题,向大家展示我国海军逐步壮大的历史征程。从1949年泰州白马庙华东军区海军的诞生,到2024年垂直发射系统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从1950年朝鲜的历史印记、2001年南海上空的坚守,到公元前36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精神传承,崔老师呼吁同学们不断前进,勇于探索,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坚守与奋进中绽放光芒。

杨旭东以“破浪·解码·跨越——从渡江战役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接力”为题,通过渡江战役的精神内核,结合“长江天堑化身为科技鸿沟”“军舰封锁升级为技术铁幕”“战场深水区转变为改革深水区”三个时代场景的转变,论证出渡江精神并非过时的“历史标本”,而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基因与“解题公式”。杨老师强调“梦虽遥,追则能达”,希望同学们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传承好渡江精神,在新时代接力奋斗。

朱福硕以“中国青年应该有的样子”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展开论述。朱老师指出,“有理想”是青春与信仰同行,方向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敢担当”是青春与责任共舞,是青年进步的鲜明模样;“能吃苦”是青春在磨砺中升华,需在艰苦环境中服务人民、锤炼自我;“肯奋斗”是青春在拼搏中绽放,推动时代发展。


本次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活动为我校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交流工作、提升能力的平台,展现了青年团干部的良好风貌,并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团干部们政治理论修养及思政工作能力,为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打下基础。


                                                              文稿:潘宁

                                                            图片:宁可 付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