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反转课堂赋能“新农人”培养——乡村振兴学院探索开放教育线下教学新路径

浏览次数:177 日期:2025-05-15 作者:张沁芸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新农人”的茁壮成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浇灌。为提升我校涉农相关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探索“双线双学”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与线下教学路径,5月10日,教学相长赋能“新农人”培养——“田间课堂”线下教学活动在开放学生自己的农场“高淳区秋亚家庭农场”举行。乡村振兴学院党总支书记叶海跃、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露、环境生态学院党总支书记段英、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王琳、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导师、2024秋学期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放学生、环境生态学院学生参与此次教学活动,乡村振兴学院学务导师李磊主持。

田间育人,做有温度的教与学。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连作障碍和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概论》课程负责人孟晓青博士,《农业生态学》课程负责人宋宇琦博士,将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以《江苏稻麦(油)轮作现状及调研分析》《农田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及面源污染成因分析》为题,围绕轮作原理与作用、区域轮作结构和调研方法、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调查、科学合理施肥等方面展开线下教学。“除了紫云英外,苕子也是很好的豆科绿肥,可以换换绿肥品种避免连作引起的生物量下降”“这块地进行轮作有利于提升产量”,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就学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反转课堂,做有广度的传与授。秋亚家庭农场负责人,曾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三带”新秀、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劳动模范的孔秋娣是我校2024秋学期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巾帼创业,大有可为。她介绍了她创业的初衷,创立品牌所经历的挫折以及付出的艰辛。“创业初期,基本上每天四五点就要起床下地,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在她的努力下,秋亚家庭农场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示范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示范家庭农场,秋亚牌稻鸭米连续三届荣获“江苏省好大米”特等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孔秋娣不忘反哺乡里。她发挥劳模作用,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提高公共品牌影响力,通过直播打开农产品销路,实现共同致富。她的事迹与经验分享给了在场师生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启发。

对话交流,做有深度的思与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邓鹏老师的主持下,在场师生与孔秋娣进行深入交流访谈。“选择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掌握作物生长生理,了解作物生产最新技术,也有利于农场产量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孔秋娣解释了选择江苏开大继续深造学习的缘由。“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孔秋娣创业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在听了分享后,孟晓青表示将在教学科研中披荆斩棘,努力拼搏。“孔秋娣创业不仅是实现小我,更是不断带动周围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我。”宋宇琦在交流中对于乡村振兴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环境生态学院的学生就大学生能力培养、就业创业等话题与大家进行了共同探讨。

活动最后,孔秋娣与3个学院共同为“江苏开放大学大思政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同样从事农业生产工作,2024秋学期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放学生殷允杰表示,此次线下教学所教授的关于科学施肥、适时轮作等技术对于他所在合作社的蔬菜生产有着一定的启发。2024秋学期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放学生申延福进行过一些农业项目的投资,他表示参加线下教学活动,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对于整个农业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与很多行业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实现学历与事业齐头并进。

此次“田间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乡村振兴学院探索开放教育线下教学的有效探索,不仅让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切实感受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更让学院教师坚定了为农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学院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农人”而不懈努力。

(图文:李磊;审核:叶海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