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轮椅的轨迹与城市的脉搏同频,无障碍设施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丈量社会温度的标尺。江苏开放大学“有爱无碍”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历时一年半的实地调研,走遍江苏13市,倾听残疾人的真实需求,用行动诠释“大爱同行”的温暖内涵。
扎根泥土,调研“无碍”真问题
“轮椅上的每个棱角,都是生活的考题。”团队成员辛天乐在徐州沛县店子村调研时感慨。他们探访身残志坚的竹编手艺人刘大哥,记录乡村无障碍设施的“空白”——陡坡、窄门、缺失的扶手……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渴望“自由出行”的朴素愿望。
在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前,团队手持测量仪,测量历史台阶的“高度差”。
在海州区锦屏镇残疾人之家,他们与残疾人共绘改造蓝图,让理论在烟火气中落地生根。“我们不是在书斋里构想完美模型,而是在真实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案。”团队成员邱瑞说。
双向奔赴,让关爱落地有声
调研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心与心的对话。团队与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深度联动,推动无障碍设施“小改造”撬动“大幸福”。在丰泰苑融合教育幼儿园,孩子们轮椅通行的轨迹被仔细测量,欢声笑语中,安全的通行半径成为最好的答案。
“以前觉得无障碍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懂这是‘雪中送炭’。”一位残疾人之家的负责人说。团队的建议被连云港市肢残疾人协会等多个部门采纳,从坡度调整到语音提示,每一处改进都凝聚着青年学子的智慧与汗水。
青春接力,绘就“无碍”长卷
“有爱无碍”的实践从未止步。团队带着调研报告走进社区、学校,举办无障碍科普讲座,让“无碍理念”生根发芽。他们的项目《不同类型残疾人精准化关爱需求调研:以无障碍为切入——基于江苏省13市的调研》在校赛中脱颖而出,但这只是起点。
“未来,我们要继续用脚步丈量需求,用专业解决问题。”团队负责人杨静宜说。从城市到乡村,从设施改造到心灵关怀,“有爱无碍”实践团用行动证明:当青春热血与民生需求同频,无碍社会的愿景终将照进现实。
江苏开放大学“有爱无碍”实践团的故事,是千万青年扎根中国大地的缩影。他们将调研报告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无碍”的笔触,绘就社会包容的新图景。这或许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爱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图文/建筑工程学院 苏海花 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