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筑基、体验促行、标准引领 ——江苏开放大学“有爱无碍”实践团绘就全民共建无障碍新图景

浏览次数:74 日期:2025-04-22 作者:孔萌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江苏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有爱无碍”社会实践团以法治为笔、以行动为墨,在江苏大地书写无障碍社会建设的生动答卷。他们走进社区、扎根基层,用“三维发力”的探索,让法治化为民生温度。

法治浸润:从“纸上法条”到“民生实景”

南京市某社区的普法活动现场,30余幅实景照片、数段纪实视频投射在屏幕上,居民们时而叹息、时而鼓掌。实践团指导老师苏海花的讲座,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真实的生活场景:轮椅使用者因缺失缘石坡道徘徊街头、改造后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老人笑逐颜开……

“以前觉得无障碍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懂这是‘雪中送炭’。”社区张阿姨说。这种“沉浸式普法”让居民明白:无障碍设施不是特殊群体的“专属”,而是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刚需”。

换位体验:从“旁观者”到“共情者”

“蒙上眼罩的瞬间,世界突然模糊了。”在社区广场的“无障碍体验”活动中,参与者用盲杖探路、体验轮椅出行,真切感受到一厘米高差、一处凸起的障碍带来的不便,甚至是危险。实践团成员邱瑞说:“只有当自己‘身处其中’,才明白无障碍设计背后的人文关怀。”

活动后的调研问卷里,一位居民留言:“以前觉得无障碍离我很远,今天才发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需要它。这不是‘特殊需求’,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标准引领:从“实践者”到“建设者” 

在南京市园林经济开发公司《绿地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编制启动会上,“有爱无碍”实践团的4名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与专家同台讨论。他们结合此前在莫愁湖公园、玄武湖公园、南京无障碍研究中心的实践经历,提出20余条建议,让标准更接地气。

“我们在测量中发现,很多坡道看似达标,但轮椅使用者依然费力。”团队成员陈嘉伟说。他们的反馈,让标准制定从“技术导向”转向“用户导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文明共建:从“一个人”到“一座城”

“有爱无碍”实践团的行动,正汇聚成全民共建的暖流。他们与社区合作开设“无障碍科普角”,与学校共建“生命教育课堂”,让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

“当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结合,无障碍建设就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人心深处’。”团队负责人杨静宜说。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推动无障碍从“设施完善”迈向“社会包容”,让温暖触手可及。

江苏开放大学“有爱无碍”实践团的故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青春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需求、用行动诠释责任。当每个台阶变得平缓、每条盲道畅通无阻,无障碍社会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这不仅是一座城的文明,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

(图文:建筑工程学院 苏海花 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