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网新程-赋智千行”链上党建启动会暨“智绘新图景”算力先锋研学活动在江苏开放大学成功举办

浏览次数:279 日期:2025-01-02 作者:王刘彬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数实融合的时代浪潮下,党中央着力推动数实融合,加速数智化转型,并提出深化党业融合,推动形成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局面的要求。为将党建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更好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经江苏开放大学商学院党总支和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法务部党支部共同协商,于2024年12月26日在江苏开放大学举办“算网新程-赋智千行”链上党建启动会暨“智绘新图景”算力先锋研学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石永毅,以及来自省国资委、省工信厅、省人工智能学会、省数字经济联合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公司、中储智运物流有限公司、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鹏为软件有限公司等政、行、企代表20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商学院党总支书记董昕灵主持。

丁荣余作开场致辞,首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忱欢迎。他指出,江苏开放大学和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前期共同研究了长三角数实融合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探讨了长三角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对算力的要求等,有着较好的合作基础。为进一步落实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江苏开放大学搭建平台,汇集多方共同探索“链上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向产业链、创新链延伸,构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转型的新模式,这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创新之举。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推动产学研成果落地,强化党业融合穿透力,驱动算网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发展,赋能产业数智化转型加速演进,助力新质生产力构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石永毅表示,国资央企如何在建强算力资源底座、攻坚核心技术、提供优质服务、加速算法科技在江苏的成果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资央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三个重要要求的着力点。通过此次活动突出党建引领,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行动合力;推动生态共建,进一步推动优势资源共享;坚持开放合作,进一步实现成果的转化互利共赢。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法务部部门负责人、党支部书记耿瑄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链上党建”活动方案并发布《链上党建共建倡议书》,提出以“党建强链”为平台,以“算力引领 赋智千行”系列活动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围绕理论强链、组织固链、队伍凝链、文化润链四大方面,共同开展共建活动。江苏开放大学、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省人工智能学会、省数字经济联合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公司、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鹏为软件有限公司6家链上高校、行业、企业代表联合签署《链上党建共建倡议书》。

理论研学环节,丁荣余详细解读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第一,中央当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遏制经济下行、确保经济平稳恢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清醒的经济形势判断,推动各方共同努力,确保经济稳步恢复,是当前和未来的关键任务。第二,新一年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通过宽松适度的货币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和投资,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政策要实现各领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各项改革措施更加系统化、集成化。第三,推动经济工作取得更好成效。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尤其在出口、房地产、民营企业等领域,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多年积累的科技创新基础,通过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深化改革、加大数字赋能等,仍然有信心在2025年及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石永毅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体制机制相关部署。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展现央企使命担当,强调中移云能公司作为“国家队”的定位。第二,聚焦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的功能使命,在践行国之大者中,创造新的优势。第三,履行央企走在前列的时代使命,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同时,重点推进融入江苏、服务江苏战略。

专题交流和研讨环节,许彩侠、张志平、孙权森、林翰、颜杨林、陈俐伶、方静燕、王安玥等政校企行代表积极参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江苏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分享各自的经验与见解,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

最后,丁荣余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展望。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党建引领的核心理念,并指出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各方力量紧密融合,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未来要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成果,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他强调了“链群发展”的思路,提出要通过产业链与社会群体的深度融合,推动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文:何冬梅 图:宣传部 中移动;审核:董昕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