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文《构建多元一体新格局 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

浏览次数:441 日期:2024-06-27 作者:管理员

6月27日,《新华日报》7版刊文《吴中开放大学深入推动教育生态融合发展 构建多元一体新格局 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


https://xh.xhby.net/pad/con/202406/27/content_1342661.html

吴中开放大学深入推动教育生态融合发展

构建多元一体新格局 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开放教育办学的基本遵循。

作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吴中开放大学始终秉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找准坐标、厚植优势、彰显贡献,坚持在职业教育梯队中错位发展,重点围绕一个“融”字,发力多种教育融合贯通,推动全日制、非全日制和社区教育相互促进,积极构建多元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融”出终身教育新宽度、特色育人新高度、服务发展新力度,形成开放办学新优势,不断增强终身教育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做大开放办学格局

“融”出终身教育新宽度

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中,吴中开放大学立足职业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积极推动学校各阶段、各类型教育资源充分融合,构建协同发展、一体贯通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阶段覆盖、教育结构丰富、管理体制改革等角度,力争融出终身教育新宽度。

党建引领强核心,夯实高质量育人“四梁八柱”。吴中开放大学始终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学校实行“管委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构建党委会、校务会、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学术委员会、专委会、学代会(团代会)“八会”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形成良性互动、开放多元的议事规则;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家长、优秀校友等多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完善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政行校企社”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以“政校行企”一体化建设为基础赋能各项工作,不断延伸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学校持续擦亮“镜溪·映红”学校特色党建品牌,以点带面,形成了“一系一品”的党建品牌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石榴花开·籽籽红”特色党建品牌成功入选第四批江苏省中小学特色党建品牌项目。作为苏州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标杆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入践行办学理念,根植江南文化,努力打造“四力五环行动思政”育人品牌。

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获得百余项荣誉,2022年成功入围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

多领域整合资源,提升施教覆盖面和精准度。吴中开放大学立足办学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优势,以多阶段、多类型教育为半径,不断为构建全纳、开放的终身教育提供优质、有效、精准支撑。自1979年吴县电大成立至今,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吴中开放大学已整合两所职业院校资源,发展成为集开放大学、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办学点、江苏吴中社区培训学院于一身,融中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学历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至今已形成占地300余亩的规模,9座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米,生均财政经费3.14万余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1.69万余元,专任教师300人以上。

多层次发掘优势,打造立体化、多元化办学结构。吴中开放大学以中高职全日制教育为基石,推动各阶段、各类型教育有效贯通,统筹学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服务的有效延伸。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5300余人,开放教育及函授教育近5000人,社区非学历培训年培训超1.2万人次,形成完善的立体化、多元化办学结构,为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共建优质资源生态

“融”出特色育人新高度

吴中开放大学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对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策略,梳理内部资源、链接外部资源,持续构筑优质资源生态圈,推动校内外优质的师资、课程、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打响高品质教学品牌,重塑外界对开放教育认知,力争融出特色育人新高度。

优化结构贯通一体,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等20余项教师培养制度,以名师培养、教学管理团队培养、青年教师培养三大工程为引领,建立了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家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并不断将师资力量、管理服务延伸至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办学之中。现有156名省市区名师,涵盖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省领军人才、省教学名师、省333人才、姑苏教育人才、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级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近两年,学校近30位教师组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16人次获一等奖,11人次获二等奖;学校艺术类参赛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人当选全国“行指委”委员;学校获评江苏省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及江苏省先进科研集体。学校进一步完善“学·赛·研·培”双师工作室育人培养模式,建设“1+1+N”教师团队,建有15个省市级名师团队。

精品布局闭环管理,推进高质量课堂革命。学校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至今已建有3门江苏省在线精品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省开放大学精品课程,建成数字图书馆、泛在慕课、创壹虚拟教学平台等8种数字资源使用平台及21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系统;主编或参编了国规或省规教材19本。依托“云课堂”的优质资源,实现了“云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学校面向企业前沿落实“三教”改革精神,以行业标准来校准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来校准教学标准。成立由校长牵头的质量建设及课程改革小组,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学校课程改革规划。聚焦课堂“主阵地”,学校不断探索符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学科认知、个人兴趣、职业体验、社会生活等多场域融合。目前,学生“双证率”达到100%,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保持市前茅,现代职教体系“3+4”连续8年保持100%转段成功;自1999年开办五年制大专至今已累计培养8480名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9%,当地就业率达98%,企业满意度达96%。

聚焦产业向新向实,建设高标准实践基地。学校围绕苏州市吴中区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校企共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团队共长、资源共享”的“五共+”校企合作,建成光伏电子技术省现代化实训基地,苏州(吴中)精密制造实训基地获评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宁虹电子、天烨集团2个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电子、智能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的苏州市现代学徒制项目,获批14个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

对接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之路,2020年,一期分别投入2600多万和2000多万元的中德智能制造学院项目及苏州东软太湖软件产业双创学院正式开班,前者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品牌专业,后者打造区域企业学院样本;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获评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重点建设项目。至今,学校已成为光通信产教融合联合体、高端光电及元器件产教融合联合体等苏州10个千亿级产教融合联合体单位,先后与98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成22个校外实训基地。

顺应时代适应产业

“融”出服务发展新力度

吴中开放大学始终以“立足吴中、深融苏州、放眼全国”的视野格局,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双轮驱动”的责任担当,在专业设置、东西协作、乡村振兴、社区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向社会输送顺应时代、适应产业的高质量人才,力争融出服务发展的新力度。

融入区域发展,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力度。牢牢把握苏州市吴中区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为引领的“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时因地因势优化专业设置,推动终身教育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新设工业机器人技术1个高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医疗设备安装与维护、舞蹈表演、服务机器人装配与维护、纳税事务等6个中职专业,最终形成了涵盖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13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医疗设备安装与维护、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14个中专专业及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3+3”“3+4”项目的“一体两翼一特”专业发展格局。依托职教优势,开放教育对应开设了5个专业大类的相关10个专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正日益彰显,服务苏州、吴中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融入国家战略,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吴中开放大学深化终身教育内涵外延,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学校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近3年,该校藏族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和维修电工初级考试通过率均100%。学校还主动承担东西部职教协作,与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结对帮扶,采取“2+1”分段培养模式合作办学,促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融入人民生活,打开职教赋能发展新赛道。学校发挥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优势,多种形式服务社会、赋能发展。带领学生赴太湖渔港村,以“墙绘艺术”助力乡村新发展;指导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针对老年人群开展智能手机技术运用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参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绿色发展、新能源、能耗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和经验;承办吴中区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目前学校已与4个单位签约联合开展技能培训,成为5个单位的培训基地等。

新时代新征程,吴中开放大学将继续聚焦做好“融”字大文章,持续探索终身教育发展新路径,开创开放办学新局面,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深化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新高地;优化专业布局,探索人工智能、养老护理、生物工程等领域新专业,打造无缝对标产业需求的完善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形成“系系有特色、班班有合作”融合新形态,打造标杆型校企生态合作典范;精进师资培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更高水平专家型教师队伍;升级服务社会,实现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全面融合,打造机制贯通与资源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新样本。努力“融”出与时代共进、与产城共兴、与社会共荣的全新深度,加快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