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烟雨、白墙黛瓦、水墨徽州。4月18日-19日,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师生走进素有“小桃源”之美誉的安徽黟县,开展“以美育之笔·书乡村新篇”研学主题活动,以进校传授非遗技艺、创意直播带货、春茶采摘研学等形式,助力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增添乡村振兴“新亮点”。
“掐住嫩芽尖茎部,轻轻往上提拎,嫩芽就摘下来了。”19日上午,经过半小时山路跋涉,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学生们来到黟县洪星乡红光村金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片半山腰处的茶园,幷化身为一个个小茶农,在茶艺师指导下,揣着篓子、俯下身子,熟悉“拔尖”这一常见操作。
眼下,正是当地毛峰的采摘时节,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春茶毛峰成为一道独特的致富“风景线”。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告诉记者,为期一个月的采茶季能为当地200多户茶农带来不少收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可以有效管理茶农的茶园,目前公司拥有示范茶园970多亩,年产春茶超万斤,茶叶畅销全国各地。
从采茶、摊晾到杀青、揉捻、烘干。学生们在茶艺师指导下,体验炒茶的过程,了解不同的炒法,出品的茶叶味道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这次采茶实践,22级职视觉本2班郭嘉怡说,“付出才有收获,一杯好茶的出品,离不开茶农们的辛勤劳动。”
活动期间,学生们与黟县金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产学合作。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制定合作方案,参与到茶叶的产品包装、标识设计、宣传金玉琴事迹,以及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直播。现场,学生们还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展现了采茶、炒茶的全过程。金玉琴告诉记者,近两年,各类采茶体验式的研学游,帮助当地茶叶宣传推广,茶叶销路也越来越旺。这次与南通开放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的直播带货尝试,让她对采茶研学游有了新的启发。
除了采茶研学直播,学生们还与专业课程融合,为宏村的朝花夕拾文创小店提供服务,组织了视频拍摄及剪辑、自媒体运营等课程讲座,帮助店家培养新媒体广告思维,助力当地店家进行新媒体运营。并将该项目作为长期课题研究,促进产学融合。
据了解,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美育写生采风已延续了十多年。除了观察和描绘当地的唯美如画的美景,今年师生们也将目光投向了当地山区小学。
“人有可能踏进同一片河流,却永远不会作出同样的漆扇!”18日下午,在黟县宏村学校教室内,学院师生身着靓丽的汉服,现场讲授漆扇制作技艺。该校20余名四年级学生跟着前来美育支教的大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学习漆扇制作。在大学生们指导下,孩子们将颜料进行调配与稀释后,把雪白的扇子慢慢地浸入漆水中,让漆随着水流附着在团扇表面,再快速将团扇拿出,美丽而写意的图案就出现在了扇子上。待漆干透,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就完成了。
让非遗文化在这所山区学校“生根发芽”正是宏村学校教师余长舟一直以来的心愿。“漆扇上呈现的水墨图案,与我们这里的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余长舟表示,随着当地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美育也没有落下,学校开设了徽州剪纸、五谷杂粮贴画等课程。“孩子们乐于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他们的审美观能够得到提升,对于学校美育也有很大促进作用,期待这种美育交流能够延续下去。”余长舟说。
此次活动,实现了学院学子在设计作品的商业赋能及价值升级,推动了当地农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胡涓华表示,“作为艺术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力量,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未来学院将持续关注皖南学校,继续为促进当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图 铠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