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我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党委常委、副校长韩承辉、杭祝洪,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朱祎,党委委员、工会主席丁乐声、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包慧君,以及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季海菊作重点发言,纪委副书记黄雁和党委委员纪河作交流发言。会议由党委书记丁荣余主持,学校第三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会。
会上,首先进行“第一议题”学习,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丁荣余指出,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使命。丁荣余强调,一要明晰理论联系,厚植中华文化土壤根基。要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二要增进文化认同,尊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交融格局。要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以文化认同凝聚民族认同,深刻理解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在思想上寻求同频共振、情感上寻求相亲相爱、行动上寻求同心同行,铸牢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语言文字等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三要强化传承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开花结果。要推进理论武装与价值引领,强化“大思政”格局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理论宣讲、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深化研究与阐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理支撑,加强对其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优化学生管理服务,创设不同民族学生交流互动的环境氛围,在学习、生活中尊重差异、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要结合开放大学实际,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创新路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持续深化拓展对口支援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工作成效,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韩承辉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为题作重点发言。他表示,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认识到科学性体现在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民族性体现在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人民性体现在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实践性体现在根植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开放性体现在倡导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文化育人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滋养,夯实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色”,永葆高校文化育人的“底色”,擦亮高校文化育人的“成色”。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园文化交流与传播,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育人水平。
杭祝洪以《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为题作重点发言。他表示,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规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治理智慧。结合学校实际,他表示一要发挥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入立德树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提供支撑。
朱祎聚焦“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表示一要聚焦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增强理论厚度。在教育导向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在内容建构上,深植历史文化沃土,紧扣时代脉搏,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衔接。二要推动教学方式与表达形式融合创新,提升课堂温度。在教学方式上,既传承优秀教学传统,又创新载体手段;在教学表达上,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实现符号表达生活化,推动话语表达“接地气”。三要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路径,拓展实践广度。推动优质资源“引进来”,发挥显性与隐性教育合力;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丁乐声结合工会工作,表示要聚焦凝心铸魂,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深化教职工教育引导,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上展现新作为。要聚焦立德树人,讲好师德故事,选树先进典型,关心关爱教职工,在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上取得新成效。要聚焦文化浸润,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挖掘校史、校训、校风中的文化内涵,在繁荣发展校园文化上推出新举措。要聚焦以文化人,健全服务体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强化人文关怀,在维护权益凝聚人心上体现新温度。要聚焦守正创新,既传承好优良传统,又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贴近教职工需求的工会文化工作新路径、新机制,在提升工会工作能力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包慧君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重点发言。她表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握正确教育方向,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顶层设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将理论嵌入“无形”的课堂。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全过程,用心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典范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听得进”“听了信”“干起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和入心。
季海菊从“铸魂”“聚力”“融合”三个维度进行发言,她表示一要铸魂,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信仰的升华。要强化理论铸魂,以“四个必然”解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因;要强化文化铸魂,以“精神家园”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要强化情感铸魂,以“共情场景”拉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距离”。二要聚力,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协同的强支撑。要纵向聚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链条;要横向聚力,强化“政校家社”协同机制;要数字聚力,打造“智慧思政”新生态。三要融合,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景图”。强化内容融汇、方法融通、队伍融建,形成“全要素覆盖、全场景渗透、全主体参与”的格局。
黄雁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为指引,筑牢监督思想根基、明确监督工作方向,将文化自信融入监督实践,以常态化监督护航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结果运用,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纪河表示,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着力构建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学科体系与学术话语,开展理论研究、产出学术成果,同时引导师生将所学所悟服务于社会,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故事,促进社会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范杰玉 图:王济宇 审核:杨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