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

翰墨丹青绘秋韵 光影逐梦续新篇——江苏省明德艺术学校第三期书法、美术、摄影培训班开班
时间:2025-09-30浏览次数:10作者:任昌辉
打印PDF

翰墨飘香处,丹青绘新章。9月27日下午,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江苏开放大学联合创办的“江苏省明德艺术学校”第三期培训,在江苏开放大学定淮门校区正式开班。作为继7月学校揭牌成立和首期文艺综合培训、8月“翰墨薪传”全省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后的又一重要美育实践,本期培训聚焦书法、美术、摄影三大视觉艺术门类,汇聚全省53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以“名家亲授+实践研磨”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开班仪式由江苏省文化交流中心(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许鹏主持。

从7月戏曲曲艺的婉转唱腔,到8月书法笔墨的刚柔并济,江苏省明德艺术学校已成为江苏文艺教育惠民的“新名片”。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谢冬冰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学校创办以来的阶段性成果,并介绍了系列培训承办方设计学院的办学优势。作为深耕文艺教育的专业院系,学院秉持“开放、融合、创新、共享”理念,构建了视觉传达设计等7个高职专科和工艺美术等5个开放本科专业的“全链条”文艺人才培养体系;55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服务团队和1500多万元实验实训设备为培训提供“专业+资源”双重支撑。他强调,本期培训是艺术与生活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桥梁,希望学员珍视与名师交流的机会,以空杯心态潜心研艺;珍惜因艺结缘的同窗情谊,在切磋中碰撞灵感;勇于展示创作成果,在交流点评中突破自我。

江苏省文化交流中心(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赵宇则从文艺赋能时代的高度,阐释了本次培训的深层意义。她指出,书法承载千年文脉、美术描绘万象生机、摄影定格时代瞬间,三者虽艺途各异,却同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培训整合了省文联近十万文艺工作者的资源优势与江苏开放大学的数字化教育优势,邀请国内艺术名家授课,课程设置兼顾理论深度和实践实效,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的延伸。她寄语学员,既要掌握“如何写、如何画、如何拍”的技法,更要领悟“为何创作”的初心,让艺术之根扎进生活的土壤,让创作之花映照时代的光芒。

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孟刚教授在开班寄语中则以“服务者”的身份承诺,设计学院将全力做好食宿保障、课程衔接、设备支持等工作,并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将培训课程转化为线上资源,让“一次学习”延伸为“终身受益”。他鼓励全体学员以此次培训为起点,争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与时代生活的记录者,用笔墨、画笔、镜头讲好江苏故事、传承江苏文脉。

本次培训为期4天,师资阵容汇聚书法、美术、摄影领域的权威专家与青年才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陆庆龙,将解析美术创作的前沿思路与实践技巧;江苏省书法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李啸,将系统讲授碑帖赏析与书法临创技法;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遥,将拆解光影艺术的构图与叙事逻辑;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汤天明,则会分享摄影实操的创新玩法。南京艺术学院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晓佑,从工艺美术的视角,为学员们打开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新窗口。顶尖名师的亲授指导,为学员搭建起“与大师对话、跟专家学艺”的优质平台。

此次培训班的开班,不仅是省文联与江苏开放大学战略合作的深化,更标志着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明德模式”日趋成熟。未来,双方将继续以江苏省明德艺术学校为平台,围绕“非遗传承”“乡村美育”等主题,推出更多特色培训项目,并推动学员优秀作品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在新时代江苏大地永续传递,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文:任昌辉/图:李睿文、章文涛;审核:谢冬冰)

上一篇:下一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