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学科引领工程”,设计学院秉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竞赛,不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助推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4月23日下午,设计学院在定淮门东校区综合楼(北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探讨学科竞赛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讲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张翔。本次讲座由设计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邹佳主持,全体教职工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参加。
会上,张翔教授从学科竞赛的视角,展开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他提出“务实”和“务虚”两个关键词,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站在江苏开放大学作为偏应用型的大学类别角度出发,强调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特别是设计类的教师,更加需要走进企业,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他表示,学科竞赛可以很好地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平台短缺问题。老师们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也要努力成为教育家,给学生自由独立的时间,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帮助他们人性、人格方面的成长。
在互动环节,面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张翔教授也一一解答。“广告的智能化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冲击力确实存在,但是不能替代人性和情感。”张教授有感而发并掷地有声地回应。他以中国传媒大学的“京东便利店”为例,为老师们详细解答了如何通过洞察力的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穿透表现,“悟”到“内心”,不断挖掘和升华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
制胜之道在哪里?通过对历届大学生优秀获奖作品的展示和分析,张翔教授为与会者传送参赛经验,就是要读懂市场、读懂企业、读懂产品、读懂品牌、读懂人。他指出,设计的属性是商业,是用艺术手段来展示商品。从产品的定位、品质、功能、用法、内涵、主张、理念、寓意、调性等方面,都可以发散思维、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来“答题”,广告策划才是核心。从人的心理、情感、情绪、人性等方面,进行巧妙构思,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呈现,也是得高分的妙招。目前参赛作品的主要问题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领域还不够擅长;二是存在做作业和模拟练习的想法和观念;三是教学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反映出教学实践不足。老师们打开了思路、开阔了眼界,纷纷表示这种真题真做的大赛模式,极富挑战性,也深深感受到跨界合作、跨系合作、跨专业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邹佳作总结。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赛促教,学院要继续坚持开展多样化的专业技能竞赛,形成学院、专业特色,产生集群效应,丰富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争取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师生在参与这些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二是以赛促改,倒逼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改革。学科竞赛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与“学”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还可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三区联动。三是以赛促建,助推专业建设。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师生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水平。
(文/图: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