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受邀来我校分享校地融合发展经验探索
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1390作者:
打印PDF

“校地双方要把对方的事业纳入到各自的事业发展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打个比方,地方是‘大米’,高校是‘小米’,所谓融合发展就是把‘大米’和‘小米’掺到一起,放到锅中,熬成一锅‘粥’,‘大米’‘小米’抱成一团、融为一体,不再区分你我。”11月23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受邀来我校分享校地融合发展探索的宝贵经验,为我校更好地开展“三区联动”工作打开了思路。

一场经验分享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讲座中,吕传毅重点分享了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建章立制、与政府企业共建研究平台等方式,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真正成为了“一家人”。他指出,今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促进人才共引共用、一人双岗,让校地融合迈上了2.0时代。“‘一人双岗’是指学校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要有两个岗:一岗在学校,一岗在企业。在企业的岗位为挂职‘科技副总’,通过挂职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助推企业的技术创新。”吕传毅说,“双岗”教师要做企业的“开发科科长”、山理工的“办事处主任”及山理工的“形象代言人”,在发挥‘纽带’作用、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导入企业的同时,为学校树立品牌,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会上,吕传毅还介绍了山东理工大学概况及学校总体改革发展情况,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推动了山东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吕传毅的报告既有思想性,又充满实践性;思想见解既全面深邃,又通俗趣味。围绕高校之于地方“创新源”“活力源”“产业源”的作用,对我校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带来深刻启迪,起了很好示例范本的效用。

一次誓师动员

自我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着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高举“开放本科”大旗,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向上突破,提升办学能力,在规模、质量、水平、层次方面上台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将“两服务一帮扶”融入其中,引导职能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学术、服务师生、帮扶学院开展工作。针对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围绕“因地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根植江苏大地,办好开放大学的发展理念,各学院面向新校区所在的浦口区开展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目前我校新校区建设已经按下启动键,“三区联动”正趁势而上。因此,这不仅是一场经验分享会,更是一次我校奋力推进“三区联动”的动员誓师会。

党委书记王建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内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推动“三区联动”,有关部门要充分吸收、学习借鉴山东理工大学的经验,与浦口区有关方面主动对接,把“三区联动”政策研究好,支持服务学院和专业教师走向浦口。

校长崔新有激动地说,山东理工大学的发展经验为“三区联动”提供了样板。他指出,一方面我们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系统学习“山东理工大学现象”,在江北新区245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下定决心,全面推进校地融合,力争五年凸显成效;另一方面要细化任务,健全机制,面向“十四五”,在制定规划的关键时期,以校地融合理念,将“怎么看、怎么做、怎么考”纳入学校战略规划,深度推进“三区联动”。

一份启迪收获

全体校领导、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这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交流会也在与会人员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更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领会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内涵,为学校开展“三区联动”贡献力量。

党委常委、人事处处长冯国刚表示,山东理工大学改革力度之大、思想解放之深使他震撼。人事处要在学习山东理工大学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帮助学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修订完善制度、落实相应政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共建的发展模式帮助我们拓宽了发展思路,转变了思想认识。”商学院党总支部书记袁寿荣表示,像王建明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说的那样,我们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会后,我们要组织学院召开座谈会,对讲座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主动与浦口区对接,让学院的“三区联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两年来,建筑工程学院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高级别科研项目推进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侯新宇会后表示,山东理工大学的经验做法为学院培养新入职博士提供了新思路,学院将继续与浦口区相关行业企业取得联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舞台,推动“三区联动”走向深入。

 

(文:校办 朱蕾/图:宣传部 丁苏怡)


上一篇:下一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