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炉再造”硕士生热衷开放教育——李向阳
“硕士都毕业了,又重新回去读开放教育,这不是越学越回去了么?”
“既要面对工作,又要兼顾家庭,还有精力继续读书么?”
面对一系列质疑,就职于昆山市环境保护局的李向阳只是笑着摇了摇头。今年,他已经顺利拿到了江苏开放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证书,这也是继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证之后,李向阳拿到的第三张毕业证书。
相较于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来说,李向阳无疑是幸运的。
刚从华东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专业毕业,李向阳便顺利考入了昆山市环境保护局,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化学专业就在招聘的范围之内,我也是对口就业的。”然而在“对口岗位”上,李向阳却没能“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学校所学的化学专业与现实的环境监测有很大差距。”采访中李向阳坦言,专业与实际工作“脱轨”是他工作中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同事并不少见。”李向阳告诉记者,实际中的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生物、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遇到棘手的问题,都是“老师傅”手把手现场教学。“但他们很多知识都来自多年的工作经验,碎片化的知识点还是难以让我们独当一面。”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像李向阳这种高学历却“难入行”的毕业生并不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日前共同发布《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高达35%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在65%的专业对口工作中仍有较大部分不完全契合。报告称“这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供给导向转为市场需求导向”。
为了能在工作中有进一步的提高,“李向阳们”也在积极寻找着“出路”,但如何在工作之余再学习系统专业知识,如何平衡工作、学习与家庭,都使他们再次陷入纠结。
就在李向阳面对职业瓶颈无从下手的时候,他搜索到了江苏开放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远程教学、线上授课,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就可以拿到学历学位证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向阳在家人的支持下报了名。“报名时我也犹豫过,远程教育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种‘拿钱买学历’的学历提升方式。”
入学后李向阳发现,江苏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并非“水货”。“虽然是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开放式学习模式,但班级中分别配有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双导师制让自由度高的远程教育多了一份‘规矩’。”在李向阳就读的环境工程专业,每天都会有学务导师通过QQ、微信等方式提醒他们按时上线学习相应课程,完成对应作业要求。课程导师又会通过远程模式,提供系统性的专业教学。
一次,李向阳在工作中发现一家企业的污水排放系统设计复杂、采样困难。他立马通过QQ反映给了课程导师梁海英,在远程视频的帮助下,李向阳了解到每个治污设施的设置都只能出去一部分污染因子,因此污水采样的节点也要根据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来确定。“这样的学习模式既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为课程老师提供了鲜活的教本案例。”李向阳说“回炉再造”已经成为职业提升的总体趋势。
据了解,像李向阳这样通过远程授课接受教育的还有448000人,他们都通过江苏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或学到专业知识或拿到学历证书。
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在采访中表示,目前高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严重,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职业院校、开放教育培养结构也不尽合理,用人单位喊着“缺人才”,大学毕业生喊着“就业难”。
“江苏开放大学所从事的开放教育、继续教育逐渐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它的优势,远程教育模式让学习者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工作之余也能‘补短板’、拿学历。”崔新有告诉记者,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战略性“人才培训联盟”,特别注重用校企订单式教学、引厂入校等方法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实现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